感谢主让我们又回到线下,每一次线上聚会,都好像一次煎熬,但是每一次回到堂内,看到大家,又有枯骨复苏班的喜乐。我们一同祷告。
引言
自古以来,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,对一个理想的国度、一个理想的君王的讨论。在公元前390年左右,柏拉图写下了《理想国》,书中,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,谈论了许多话题,有关正义、秩序、城邦等等。其中柏拉图提到了一个理想城邦的样式,首先这个理想城邦的君主,需要是一位哲学家。根据柏拉图的构想,哲学家具有许多优秀的天性,他应该是记忆力强、善于学习、慷慨大度、优雅温良,并且对真理、正义、勇敢和克制,是有追求的人,更重要的是,他可以保持自己的天性不变,因此哲学家比一切人更适合做君主。
那城邦的百姓是什么样的呢?在柏拉图的设想中,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天性,只专注于自己天性的事情,比如农民就只做农活,木匠就只做木工,而铁匠则专注打铁。如果按照圣经的话说就是“各从其类”,这样的话,所有的人都会满意现在的生活。
而在后来,公元后161年,罗马有一位哲学家皇帝登基,他是马可·奥勒留,他写下了《沉思录》,这是关于他对于人生的思考,在书中他阐述了非常正能量的价值观,呼吁人们热爱劳作,了解生命本质,尊重公共利益等。他也是被称为罗马的五贤帝之一的皇帝,人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,可能马可奥勒留比较符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君主。
而到了十六世纪,有一位思想家叫做马基雅维利,他写下了一本为后世颇有争议的书,《君主论》,他在书中将人,描述成最容易忘恩负义、追逐利益的,而作为君王,不必具备基督教所提倡的各种美德,甚至还需要使用任何恶行,来维持国家的统治。简单的说,就是一个君王为了维持统治,就可以不择手段。他的书一出版,就引来许多讨论,许多人攻击反对他,甚至有些地方,还将这本书列为禁书。
与这三位不同的是,有一位基督徒,也写下了一本关于国度的书,那就是奥古斯丁的《上帝之城》,这本书中他驳斥了人们将罗马帝国衰退归咎于基督教的观点,并且强有力的指出,罗马帝国的衰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专一的敬拜真神,随后他又有很长的论述,关于地上与天上的国。
通过这些前辈、学者,我们也可以看到,自古以来人们对如何做一个君王,如何做一个百姓,以及国度的概念,都有许多的讨论。其实早在柏拉图写下《理想国》之前,公元前950年左右,所罗门写下了《箴言》。虽然我们现今读箴言,好像在读一句一句的格言,与国度这个概念没什么关系。但是其实整本《箴言》的基础,是建立在一个国度的基础之上,这个国度,就是上帝的国,而这个国度的统治者,就是那位独一的上帝。
我们今天读的16章是整本箴言的正中心位置,作者和编者这样的安排,是有很深的思考。在这一章中,所罗门打破自己之前的写作习惯,所以你会发现许多与其他章节不同的地方,有文法、结构的不同,也有许多关键字频繁出现。接下来我们会一一分析。我们先来给这一章经文简单分段。
经文1-9节:是讲上帝的国度中他的主权,也可以称为“上帝之城”;10-15节:是讲一个理想的地上的王的样式,可以称为“理想国”;16-30节:在上帝的国度下,人们的两种选择,可以称为“两条路”;31-33:回归主题,上帝的主权。
1-9 上帝之城
我们先来看1-9节,我的标题是“上帝之城”。在这里,上帝之城指的是上帝所创造的世界。在1-9节中,我们看到第一个关键词,就是上帝的名字“耶和华”,这个词整本箴言中共出现了87次,平均到每章大概有3次,而16章就有11次提到“耶和华”,在1-7节更是每节经文都提到了耶和华。作者向我们透露着一个最重要的信息,也就是箴言不仅仅是鼓励大家,行事为人要有智慧,更重要的是,要过一个以上帝为中心的生活。
然而要过一个以上帝为中心的生活,首先你需要认识上帝,认识这一位在他所创造国度中的君王,你才有可能过一个以上帝为中心的生活。在这一段中,箴言的作者就充分的向读者,介绍了这位上帝的几个属性,包括他的统治,他的权柄。
【箴16:1】心中的谋算在乎人,舌头的应对由于耶和华。
这节经文有两个信息,一个是讲人在自己思想上的主权,另一个是神在人话语上的主权。我们看到上帝的第一个属性就是,他掌管人的话语。
我们箴言今天已经查到一半,箴言中有非常多的内容,是在描述言语,比如我们刚刚查考过的***【箴15:1-2】回答柔和,使怒消退;言语暴戾,触动怒气。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;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。***在16章的后半段中,也多次提到关于言语的智慧。
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,都在流行一种高举自我的文化,认为我们的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,因此我们说什么都可以,没有人能管我们。然而圣经这里却很清楚的讲到,在上帝之城中,他拥有人们话语的主权。也就是说,并不是你想讲什么,就一定能讲什么;你没有想好或者不想讲的话,你也不一定不会说出来。
我举两个圣经中的例子,来帮助大家理解。
第一处在尼希米记,尼希米当时在这世界上最大的国波斯,作亚达薛西王的酒政,他听说回归犹大的百姓遭患难,耶路撒冷城门被火焚烧,他心里就忧愁,甚至王都看出尼希米的忧愁。
【尼2:4-5】王问我说:“你要求什么?”于是我默祷天上的 神。我对王说:“仆人若在王眼前蒙恩,王若喜欢,求王差遣我往犹大,到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去,我好重新建造。”
我想此时尼希米可能身处痛苦中,他也许没有提前谋划过,要回耶路撒冷,重建圣城。但是当王的问话突然临到时,他向那位天上的王祷告。这个时候,上帝是掌管他的言语,他说的话,也让这位地上的王,成就了尼希米带领人归回以色列的事。
再举一个例子,在民数记记载了一位假先知巴兰,他贪爱钱财,因而被摩押王巴勒用重金收买,试图让他咒诅以色列,而在上帝的命令下,巴兰却三次祝福以色列人,令巴勒非常恼火。
【民23:25-26】巴勒对巴兰说:“你一点不要咒诅他们,也不要为他们祝福。”巴兰回答巴勒说:“我岂不是告诉你说:凡耶和华所说的,我必须遵行吗?”
虽然巴兰是一个贪财的先知,但他口里所说的话,却受到上帝的干预,并没有按照他所想的,说出咒诅的话。
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,在上帝之城,他的权柄,远胜于地上的王在自己国度中的权柄。他完全掌控人们的言语,他不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去封杀一些言论,而达到自己的目的,他直接就可以掌管人们口里说出去的话。
接着我们来看第二节。
【箴16:2】人一切所行的,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,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。
在第二节,我们看到,人有自己判断自己的权柄,自己可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清洁;但是其实,在上帝之城中,只有上帝,可以真正判断人的内心。
在这里圣经特别提到了“眼睛”,人的眼睛本来是用来看的,但是这里却告诉我们一个事实,就是有时候一些最基本的东西,我们看不清,善恶、正邪、好坏,我们并不容易看清。
耶稣在路加福音中,讲了一个故事,很好的说明了这点,
【路18:11-14】法利赛人站着,自言自语地祷告说:‘ 神啊,我感谢你,我不像别人勒索、不义、奸淫,也不像这个税吏。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,凡我所得的,都捐上十分之一。’那税吏远远地站着,连举目望天也不敢,只捶着胸说:‘ 神啊,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!’我告诉你们: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。因为,凡自高的,必降为卑;自卑的,必升为高。”
这里的法利赛人,就像是那有眼,却看不清善恶的人。这样的人,往往有一个特点,他会按照自己心中建立的标准,去衡量一切的善恶。就像这个法利赛人一样,他认为自己遵循了所有教条,禁食、奉献,这就是过着一种正直的生活。其实他错了,因为在上帝之城中,上帝会衡量人的心,他会考察你是否带着敬拜的心去禁食,他也会查验你是否有与你奉献匹配心智。所以在第二节,上帝判断人的主权,是远高于人自己判断自己的主权。换句话说,上帝拥有那最终的裁判权。
【箴16:3】你所作的,要交托耶和华,你所谋的,就必成立。
在第一节我们看到,人有自己在思想上的主权,但是第二节却看到上帝的主权,高过人的主权。那么我们活在这个世上,我们的做事原则是什么呢?第三节给出了答案:你所作的,要交托耶和华。
在我们今天的基督徒群体中,对于“交托”这个词,可能大家都不陌生,但是我想你可能不知道,在当时的背景中,交托的含义。如果你看原文圣经,“交托”的意思是“滚”,也就是滚动、卷动、流动的意思,这个词在旧约圣经中出现18次,大部分的时候翻译成“转到”、或者“滚”,举个例子:
在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后,上帝命令约书亚干的第一件事就是,带着以色列人在吉甲受割礼。
【书5:9】耶和华对约书亚说:“我今日将埃及的羞辱从你们身上滚去了。”因此,那地方名叫吉甲,直到今日(“吉甲”就是“滚”的意思)。
所以把一件事交托上帝,就是把它滚到上帝的面前。这个词其实除了“滚”之外,还有更深层的含义,那就是终结。就像约书亚记5章,埃及的羞辱因着割礼就被终结了。所以交托耶和华,就是让这个事情,在上帝那里终结。
箴言这里所说的交托,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。相反圣经一直在鼓励人们殷勤的做事。但是事情的主权,事情的终结,你是需要交托给神。
这一节的后半句,可能我们今天读会有一些歧义。“***你所谋的,就必成立。***”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,只要你把事情交托给神了,你想的事情上帝就一定给你成就。这里的“成立”实际上原文是“被建立、被建造”的意思,也就是说,只要神的子民,将事情交托给神,神一定会建造他的想法,指引他的思想。
在新约圣经中,有一个人特别忙碌,但是也特别有计划的传福音的人,那就是保罗。他立定心志来宣教,自己也有自己的计划和策略,但是有时候上帝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带领保罗。例如在保罗第二次宣教之旅时,他曾计划去小亚细亚宣教,但是上帝让他看见了马其顿的异象。随即保罗就动身,前往马其顿。也正是因着保罗这样的交托,他完全顺服上帝的带领,所以上帝也指引他的宣教之路,通过圣灵,建造、引导保罗的思想,最终帮助他完成宣教之旅。
在第三节,我们看到上帝的第三点属性,他可以建造、引导人的谋划。
【箴16:4-5】耶和华所造的,各适其用,就是恶人,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。凡心里骄傲的,为耶和华所憎恶,虽然连手,他必不免受罚。
在第四节,我们看到上帝的第四点属性,他所造的一切都有他的计划和目的。
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上帝对他国度的掌权,远远超过任何地上的国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一个国家的统治者,他做的很多事情,都有他的目的。比如在城市里建设道路,开通地铁,建设铁轨,创造就业机会、推出一些廉价住房政策。他的目的是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。但是很遗憾,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违法乱纪的人,破坏社会秩序,我们也会遇见无良企业,建造一些豆腐渣工程,带来人祸。这些人所做的,实际上就没有实现统治者的初衷。
但是我们的上帝不同,他所创造的世界,任何一个人、一个事,都有他的目的。义人所做、所谋划的,都被神建造、被神坚立;而恶人所谋划的,和他们所行的,终究要被毁灭。
在接下来的6-8节,作者提到了几点人对这位统治者上帝的回应。
【箴16:6】因怜悯诚实,罪孽得赎,敬畏耶和华的,远离恶事。
这里提到两点,使罪得到赦免的方法,是怜悯和诚实;而避免犯罪的方法,就是敬畏这位神。
【箴16:7】人所行的,若蒙耶和华喜悦,耶和华也使他的仇敌与他和好。
这里又提到,上帝使仇敌与那些义人和好。
【箴16:8】多有财利,行事不义,不如少有财利,行事公义。
这里讲到,在上帝之城中,判断人好坏的标准,是一个人是否行事公义,而不是他多么有钱。
【箴16:9】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,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。
第九节完全呼应了第一节经文,这里的“指引”与第三节的“成立”是一个词语,也是被建造、被建立的意思,第九节也是对整个1-9节的一个总结。这是在讲,每个人都在计划自己前面的方向,都试图找到一个自己理想的目标前行,但是只有上帝他是掌管一切,他知道什么对我们最佳,他用他的方式来建造、指引我们前行。
在1-9节中,我们看到身处上帝之城中的人们,上帝给了他们一些主权,去计划自己的路,去行自己要行的,但是上帝的主权高过人的主权,上帝掌管一切,他是最终裁判者,他也是建造、指引我们的那位。这就是在上帝之城中,这个国家的运行次序。
10-15 理想国
在1-9节,谈论完上帝之城之后,10-15节中作者谈论到一个地上的理想国度,可以称之为所罗门版本的理想国。
【箴16:10-11】王的嘴中有神语,审判之时,他的口必不差错。公道的天平和秤都属耶和华,囊中一切砝码都为他所定。
我们也看到箴言16章的另一个关键词,就是“王”。这个词语在箴言中出现过32次,平均1章1次,但是这一章圣经出现了5次。如果说人们对上帝的统治,感到有一些高不可及,那么他可以从一个王的角度入手,来映射那位上帝的属性。所以其实,王,就像是上帝派到人们当中,喻表他统治的那一位。
在10-11节,我们看到这里说,王的嘴中有神语。也就是说,一个理想的王,他一定是有从神而来的智慧,使他所作出的每一个判断都正确无误,没有任何差错。
如果单看10-11节所讲的,也许这个理想国,注定只是一个理想国,因为没有任何一位王可以做到。可能圣经中,最接近这个国度的,也许就是所罗门在位时期的以色列。此时的所罗门,满有智慧。他在一次断案中,一战成名,这就是列王记上3章所提到的两妇抢婴案,所罗门用从神而来的智慧,成功的判断出了孩子的亲生母亲,主持了公道,事情结束后,***【王上3:28】以色列众人听见王这样判断,就都敬畏他,因为见他心里有 神的智慧,能以断案。***
所以一个王,他拥有从神而来的智慧,能够在每次判罚中都判断正确,这样的理想国,是每个子民的盼望,所敬畏的。
【箴16:12-13】作恶,为王所憎恶,因国位是靠公义坚立。公义的嘴为王所喜悦,说正直话的,为王所喜爱。
12-13节,我们看到这个理想国,一定是建立在公义的基础上。它的国王,一定是一个憎恶邪恶、喜爱公义的人。
如果你阅读箴言,你会发现这同样也描述上帝,以及箴言书中常提到的那位智慧女子。所以,一个理想的王,他的性情也与上帝一样,就是恨恶罪恶,喜悦正直。
【箴16:14】王的震怒如杀人的使者,但智慧人能止息王怒。
这里有一个问题,如果一个理想的王,他怎么会乱发脾气呢?其实这是我们的一个常有的误解。圣经中,这里的“震怒”这个词语,本质是一个中性词,甚至常用在上帝的身上。我举几个例子,帮助大家理解。在民25:11,讲到以色列人在什亭与迦南女子淫乱,上帝发怒;申命记9:19节,因为当初以色列人在山下拜金牛犊,耶和华大发列怒。
当然发怒有可能形容人乱发脾气,但是也有可能是因着一个人对罪恶的敏感,而发出的怒气。所以一个理想的王,他会发怒,并且他对罪恶敏感。甚至这个王所发的怒气,就像那杀人的使者一样。可能我们并不容易能感知到,上帝对于罪恶的愤怒,但是通过一个王,他的愤怒,我们可以联想到上帝的愤怒。王的愤怒,可以让位高权势的人,在一瞬间被判罪杀害,就如同当年波斯帝国的权臣哈曼一样;而上帝的愤怒,可以使所多玛、蛾摩拉两座富饶的城市,顷刻间化为乌有;也会让那些不忠的以色列人倒闭旷野,终生无法进入迦南美地。
这节经文我们也看到,一个理想国中的王,他是会发脾气,会愤怒的,但是这个理想国中,一定要有智慧人,因为在王愤怒的时候,一个智慧人,他的行为,或许能挽回王的愤怒,让后果不至于特别严重。
回到刚才以色列人在什亭的时候,人们娶外邦女子,向异教的神献祭。他们的领袖摩西向以色列人宣布了审判,要杀掉那些拜巴力的;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,有一个西缅宗族的首领,领着一个米甸女人进入了营帐,这样明目张胆的轻视上帝的行为,会招来上帝怎样的愤怒呢?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一位智慧人,扭转了局面,亚伦的孙子,非尼哈看见,就直接用枪刺死了他们,止息了在百姓当中流行的瘟疫。圣经记载那时候因为瘟疫,已经死去了两万四千人。***【民25:10-11】耶和华晓谕摩西说:“祭司亚伦的孙子、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,使我向以色列人所发的怒消了,因他在他们中间,以我的忌邪为心,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们除灭。***在这里,非尼哈的智慧,挽回了上帝的怒气。
【箴16:15】王的脸光使人有生命,王的恩典好像春云时雨。
与上一节正好相反,上节经文是描述惹怒王带来的后果,而这里却在讲赢得王的悦纳所带来的益处。
一个真正理想的王,他一定不会吝啬自己的恩典。这里的脸光指的就是恩典,而这个恩典,可以使人有生命,可以像春雨一样,让万物复苏,带来生机。
如果说,王的愤怒,是宣告死亡将至;而王的恩典,则宣告生命再临。一个理想的王,他的恩典一定是远大于他的惩罚。圣经中有一句话,上帝不断的向他的子民诉说。这句话第一次出现,是在出埃及记的十诫中。
【出20:5b-6】恨我的,我必追讨他的罪,自父及子,直到三四代;爱我、守我诫命的,我必向他们发慈爱,直到千代。
一个理想的王,他的恩典一定远大过他的愤怒。
小节
看完10-15节,理想国的段落。我想所罗门,他应该比柏拉图更懂得什么是一个理想的国度,什么是一个理想的王。实际上在这样的王,这样的国度,在这个世界上是找不到的。没有任何一个王,可以完全像10-15节所说:嘴里有神语、判断无差错,国位全公义、对罪恶敏感愤怒、喜爱正直、常施恩典。
所以虽然这里谈论的是“王”,但是实际上却仍是在映射那位天上的神。虽然谈论的是理想国,但却仍然在描述上帝之城。因为只有神,可以完全做到这些,上帝之城,就是那个理想国。
16-30 两条路
在谈完上帝之城与理想国之后,16章进入第三个部分,16-30节。当你读到这里,你会发现似乎又回到所罗门箴言的正常状态,一句接一句的格言。但是其实这一段,仍与其他段落有很大的不同,16-30节的平行体,几乎都是同意平行体,而不是反义平行体。这与15、17章都是不同的,这是文法上的不同。
再从另一个角度讲,你如果读16:1,和33节,你就会很清楚的看到,整个16章都是围绕神的国度、神的主权来展开,所以整个16章,它是一个完整的段落。
那问题来了,神的主权,和这个段落有什么联系呢?16-30节,我起的标题叫做“两条路”,因为在这段中,出现了另一个关键词“路”。
在希伯来圣经中,“路”在箴言中出现过75次,而16章就出现了8次。我罗列一下,***【箴16:2a】人一切所行的。【箴16:7a】人所行的,若蒙耶和华喜悦。***这里“所行的”与原文的“路”是同一个词。
继续***【箴16:9a】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。【箴16:17b】谨守己路的,是保全性命。【箴16:25a】有一条路,人以为正。【箴16:29】强暴人诱惑邻舍,领他走不善之道。【箴16:31】白发是荣耀的冠冕,在公义的道上,必能得着。***
箴言的作者,在充分的描述了上帝之城后,将两条路摆在了大家面前,供大家选择。首先16-24节,我们看到了一条生命的路。
【箴16:16】得智慧胜似得金子;选聪明强如选银子。 【箴16:17】正直人的道,是远离恶事;谨守己路的,是保全性命。
看到这16节,你可以知道,为什么所罗门在上帝问他要什么的时候,他选择要智慧,因为在他的严重,智慧比金银更宝贵。在16-24节,列举了智慧的行为,心里谦卑、谨守训言、口出良言、这些可以使人得到好处、福分、生命的泉源、又可以使人增长学问。最重要的,是17节所说,这可以远离恶事,保全性命。
接着我们来看25-30节,作者给出的另一条路,那就是死亡之路。
【箴16:25】有一条路,人以为正,至终成为死亡之路。
在这段中,列举了恶人的行为:口出恶言、引诱他人、谋划邪恶,这些恶事使得:人与人之间产生纷争、密友离间、邻舍走弯路、邪恶的事情被成就。
在前面讲述上帝之城时,圣经从来没有否认,人在这个世界上,有自己选择的主权。但是人自己的选择,一定会带来对应的结果。作为一个人来说,生命是最重要的事情,而作者给出的这两条路,就是通往两个完全不同的路径,一个保全性命,一个是死亡之路。
箴言16章,在这个上帝之城与理想国里,箴言又一次给人出了一道看似送分的选择题。如果你还记得,箴言在开始的时候也有一道选择题,那就是在第九章,那里有一个智慧的妇人和一个愚昧的妇人,这个选择把箴言的引言部分推向最高潮。而16章这里的选择,也把所罗门的箴言推向最高潮。生命之路,与死亡之路,你要作何选择呢?
31-33 上帝的权柄
箴言16章的最后,我们看到一个正确选择,所带来的荣耀。
【箴16:31】白发是荣耀的冠冕,在公义的道上,必能得着。
圣经在这里,并没有将老人看做弱势群体,实际上在古代社会中,年老的人,往往在他所在的地区都享有尊荣。老年人得到这个荣耀的冠冕,原因是来自32节。
【箴16:32】不轻易发怒的,胜过勇士;治服己心的,强如取城。
这里的发怒与14节的发怒不同。这里的发怒更多指的是属血气属肉体的那种怒气。老人得荣耀的秘诀,就是不断的治服自己的心。
人一生的路,对大部分人来说,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你做一次选择就结束了,人生中有非常多的选择需要你去做,每一次你都需要治服己心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,攻心比攻城难多了,能成功的,都是大能的勇士。
【箴16:33】签放在怀里,定事由耶和华。
在这篇箴言的最后,又回到我们最开始的主题,也就是上帝的权柄。
这里提到了签,圣经描述最后一次签是在使徒行传中,1:26,大家要选出一个使徒来代替犹大,最终通过摇签,他们选出了马提亚。
我们现今已经不通过这种方式来做决定,我们祷告,通过圣灵的带领。但是古代的以色列遇到一些问题,都是通过祭司用乌灵和土明来寻求上帝,这也说明,我们总会遇到那些不确定的事情,那些我们理智分析无法做出判断的事情,不过放心,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有上帝的主权,我们只需要交到上帝手中,他会来指引我们方向。
总结
最后,总结一下我今天所讲的内容,在箴言16章中,我们看到了3个关键字,耶和华、王、路;我们也看到了两个国度,一个是上帝之城,另一个是理想国;我们又看到了两条路,一条是生命路,一条是死亡路;而在这两条路之上,有一位拥有最高主权的,那就是上帝。
让我们回到我们最开始提到的引言中的人物,创作了《理想国》的柏拉图,后来在60岁的时候,受邀前往叙拉古,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,建立一个理想国。但是却因宫廷纷争,险些被放逐,最终遗憾的回到雅典;而创作了《沉思录》的马克奥勒流,虽然一心追求哲学,被人奉为哲学家皇帝,但是却错过了接受耶稣基督的机会,他在位期间对基督教大肆逼迫,非常多的基督徒、主教被杀害,他也成为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,他的死也使得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弱;而创作了《君主论》的马基雅维利,因着当时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倒台,恢复共和制的佛罗伦萨,不再启用马基雅维利,他最终也郁郁寡欢,58岁去世。
与他们不同的是,写下《上帝之城》的奥古斯丁,他亲耳听闻首都罗马被蛮族劫掠了三天,他亲眼见证了一个庞大帝国摇摇欲坠。甚至就在奥古斯丁死后不久,他所在的希波城,也被蛮族攻破,从此那里再没有主教。但是奥古斯丁,他早已经不在对世界的国度有任何幻想,他将自己的的眼光投到天上,那个上帝所掌权的国度中。
那带给奥古斯丁如此眼光的,正式那位在他400年前,来到世界的那一位。他同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柄,但他却“不与神同等为强夺的”;他在当时也被人看作那个理想国度的王,以至于在他荣入圣城时人们喊着说“***【可11:10a】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!高高在上,和散那!***”但是他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,就在人们恐惧,四散之际,他又死后三天复活,胜过世界,真正成为了这国度的王;同时他也给了人们两条道路,是否悔改跟从他?还是继续背离神;甚至他亲自做了这条路,因为他说***【约14:6】“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;若不藉着我,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。***他就是神的儿子,耶稣基督。他正在作王,也邀请我们一同与他作王。
【启22:1-5】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,明亮如水晶,从 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。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,结十二样果子(“样”或作“回”),每月都结果子,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。以后再没有咒诅。在城里有 神和羔羊的宝座,他的仆人都要侍奉他,也要见他的面。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。不再有黑夜,他们也不用灯光、日光,因为主 神要光照他们,他们要作王,直到永永远远。
我们一同祷告:
天父感谢你,你是那位理想国的统治者,你以你的大能托住万有,你也在我们的人生路上,不断建造、指引我们。求主带领我们能够常常顺服你的心意,期盼我们与你同做王的那一天。感谢赞美主,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,阿门!